近年来,于家务回族乡不断探索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,破解城乡资源流动壁垒,通过“归雁工程”已吸纳50余名本地优秀人才返乡,覆盖基层治理、产业发展、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。
3月28日,于家务回族乡召开“凝聚‘归雁’人才合力,推动于家务城乡融合发展”专题研讨会,总结阶段性成果。通州区基层治理专班专家汪碧刚、解进强,于家务回族乡“归雁”人才代表30余人参加了专题研讨会。会议由汪碧刚主持。
解进强介绍了本次专题研讨会的背景,并立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视角,阐释了城乡融合政策“双向赋能”的核心逻辑,聚焦“人才振兴”对乡村内生动力的激活作用,提出“以人才链牵引产业链、服务链、治理链深 度融合”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,并鼓励与会“归雁”人才畅所欲言,分享成果,交流经验,提出问题,引发思考。
9位“归雁”人才代表立足基层实践,通过鲜活案例生动展现了个人在乡村治理中的成长轨迹与经验积淀。他们以问题为导向,深入剖析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,如人才留用机制不足、产业融合路径单一等,并重点分享了在乡党委、政府统筹协调下,通过党建引领、资源整合、政策创新等方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,为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提供了新思路。
乡党群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范紫煊介绍了于家务回族乡实施“头雁计划”以及落实“归雁工程”的情况,希望“归雁”人才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在产业发展、文化建设、民生服务中争当“排头兵”,于家务回族乡将全力搭建平台、优化政策,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。
汪碧刚指出,“归雁”人才既要扎根乡土,也要链接城市资源,形成 “人才—产业—文化”的良性循环,并建议通过强化政策协同,整合农业、文旅、科技等部门资源,为返乡人才提供“一站式”支持;立足各村 资源禀赋,培育特色IP,打造“一村一品”差异化发展模式;搭建数字平台,建设城乡人才数据库,推动信息共享与项目对接。
城乡融合发展,核心在“人”,关键在“融”。专题研讨会不仅是一场智慧的交锋,还是一场阶段性成果的分享,更是一次行动的号角。于家务回族乡将以“归雁”为支点,撬动资源、技术与文化的全域流动,化 “归雁”为“头雁”,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