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7日,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,泰兴市虹德社区组织辖区两新家庭、党员代表、退役军人代表等40余人,开展“寻红色根脉,承抗战精神”主题研学活动。活动以南京博物院、阅江楼、雨花台烈士陵园为载体,通过“实地探访+沉浸学习”的形式,引导青少年在触摸金陵历史文脉中传承抗战精神、赓续优秀传统文化,以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,为纪念抗战胜利注入鲜活力量。
博物院里读“战史”:文物里的家国记忆
上午9点,研学队伍首站走进南京博物院。在历史馆展厅前,“七彩虹德”志愿者手持导览图,为两新家庭详细讲解:“1938年,新四军在南京溧水、高淳一带建立茅山根据地,这里展出的《大众报》是当时根据地唯一的铅印报纸,战士们用它传递抗战消息……”
展柜中,一件打着补丁的灰布军装、一枚锈迹斑斑的“苏南抗日民主政府”印章、一组泛黄的战地家书,吸引孩子们驻足凝视。“妈妈,这封信里叔叔说‘等打跑鬼子就回家种田’,他后来回家了吗?”8岁的静好拉住妈妈的衣角轻声问。志愿者蹲下来轻声回应:“很多战士没能回家,但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团圆。”“原来南京不仅有伤痛,更有无数人用血肉筑起的防线。”党员代表周大爷感慨道。
阅江楼上望“根脉”:城砖间的文明传承
午后,队伍登临狮子山巅的阅江楼。这座始建于明洪武七年的江南名楼,不仅是“有记无楼”六百余年后重建的文化地标,其脚下更埋藏着金陵千年的历史脉络。
“大家看脚下的城砖,每块都刻着烧制工匠的名字——这是明朝的‘质量追溯制’。”“七彩虹德”志愿者指着城墙砖上的铭文介绍,“古人用这种方式确保工程坚固,而今天我们守护历史、传承精神,同样需要这份匠心。”
在阅江楼主阁观景台,退役军人代表印大爷结合楼体地理位置讲解:“抗战时期,狮子山是俯瞰长江航道的重要制高点,中国守军曾在这里架设高射炮,阻击日军军舰。”孩子们趴在窗边远眺长江,想象着当年炮火中的坚守。“原来这座楼不仅是风景,更是先辈们守护家园的‘瞭望塔’。”初中生小秦在研学手册上认真写下感悟。
雨花台前祭英魂:碑石下的精神传承
最后一站,队伍来到庄严肃穆的雨花台烈士陵园。“这里长眠着170多位烈士,其中最小的只有16岁……”雨花台讲解员动情讲述“晓庄十英烈”“北平五烈士”中与南京相关的故事。青少年志愿者小雨主动接过话筒:“爷爷从小就告诉我‘石头缝里也能长出希望’——就像雨花台的石头,见证了黑暗里的光。”随后在返程的大巴上,社区志愿者组织“我讲英雄故事”分享会。12岁的乐乐分享了研学中印象最深的一幕:“在南京博物院看到一位老爷爷对着烈士照片敬礼,他说‘战友,咱们赢了’。那一刻我懂了,今天的幸福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。”
此次研学活动历时一天,覆盖“历史见证—文化根脉—精神丰碑”三大维度,通过“实地感知+互动体验+情感共鸣”的志愿服务模式,让青少年在触摸金陵文脉中读懂“抗战精神”的深刻内涵。虹德社区负责人表示:“未来我们将持续打造‘行走的思政课’,联动更多社会资源,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底色,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。”(恽潇 金桂琴)